歲時酒



  1.散福酒。祝福的日子,一般在臘月二十夜至三十日之間,但不得越過立春,祝福這一天十分忙碌,前半夜燒煮福禮,到拂曉之前,擺好祭桌。次日淩晨開始祭神,家中男丁依輩分大小,逐個按次序向外跪拜行禮。拜畢便將紙元寶、燒紙連同神祗(紹興俗稱“馬張千”)一起焚化,並把原先橫放在桌子改成直擺,調轉福禮,拔下筷子,由外向裏叩拜祭祖。祝福祭祀完畢,全家人一起圍坐喝酒,這叫“散福”。因這酒剛供過菩薩,是神賜之福,因而男女老少都喝,十分快樂。



  2.分歲酒。亦稱“新歲酒”,一般在除夕之夜進行,一家人圍坐吃喝,歡快異常。在喝“分歲酒”時,不僅要在門上貼大紅門聯,且全家燈火通明。如有人遠在外地,不能回家過年,則要讓出一個席位,擺上筷箸,斟滿酒,以示對遠地親人的懷念。如若盼子心切,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,以預示明年人丁興旺,這稱“添人增口”酒。



  3.元宵酒。元宵即上元,指農曆正月十五日。紹興風俗除鬧花燈外,是夜,男女老少還要在家喝元宵酒,早晨吃用各種餡子做的“湯糰”。



  4.挂像、落像酒。舊時紹興每逢臘月二十前後,都要把祖宗神像從櫃內“請”出來挂在堂前,並點燃蠟燭,供上酒菜,祭祀一番,這就是“挂像酒”。到正月十八,年事已畢,就得把神像“請”下來,這時又得祭祀一番,辦“落像酒”,親朋好友,族內長幼相聚歡飲,喝過“落像酒”,過年活動就告結束。





時節酒



  1.清明酒。紹興人在清明祭掃祖墳。墳墓多在郊區山上,又臨河道,因此城裏人總是全家老小帶上酒及各種祭品,帶去的酒菜在墳地祭過後就送給“墳親”亨用,自己回家喝清明酒。有些人家沒去墓地祭祀,也在家中擺酒祭奠祖宗,俗稱“堂祭”,祭後族人聚飲,這也是“清明酒”。



  2.端午酒。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,家家門前要挂菖蒲、艾以避邪,中午要喝端午酒,並要置備“五黃”,即黃魚、黃鱔、黃梅、黃瓜和雄黃酒。這時家家戶戶都打掃灰塵,因爲過了端午,盛夏來臨。所以喝端午酒,過端午節,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衛生節日,此風俗流行至今。



  3.七月半酒。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中元鬼節。紹興河流縱橫,湖泊很多。舊時這天,河中要點燃河燈。在河蚌殼內放進菜油,用燈芯點亮,放在河中任其飄蕩,點點燈火,倒映水中,煞是好看。有的村子還要倚水搭台演戲,俗稱“社戲”。戲一般演3天,白天要擺七月半酒,晚上在各家神龕前要供上茶水,洗臉盆內盛上水,放上毛巾之類,讓亡靈擦汗,洗臉。



  4.重陽酒。重陽節釀制的酒稱為重陽酒,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,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,酒呈紫紅色,酒醇味香,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。



  5.冬至酒。紹興民間有冬至給死者送寒衣的習俗。這一天,祭奠之後,焚化紙做的寒衣供死者“禦寒”。這一祭祀酒席,俗稱“冬至酒”。祭祀之後,親朋好友聚飲,既懷念亡者,又聯絡感情。





酒與中國民俗



酒在我國民俗中,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。俗話所說的「百里之會,非酒不行」、「無酒不成禮」、「無酒不成婚」、無酒不成節」等,講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親友來了,以酒敬客,以酒敘舊,以酒增情;逢年過節或遇到婚喪喜慶,以酒為禮,以酒行儀,以酒助興。可以說酒是我國無處不有、無處不用、無處不盛的一種最普遍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。因為這樣,有人把酒形象的稱之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、社會文化和文明較快發展與進步的一種酵母。



中國人的飲酒,從最初的祭祀,祝福,慶豐收,到廣泛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,可以說其用無比,其樂無窮,其趣無涯。酒是感情的載體,酒之載情,無情不載。「白日放歌須縱酒,青春作伴好還鄉」(杜甫),這是載無限喜悅之情;「轟飲酒壚,春色浮寒甕,吸海垂虹」(賀鑄),這是載豪俠翹勇之情;「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,晚來天欲雪、能飲一杯無?」(白居易),這是載醇濃溫馨之情;「起傾鬥酒歌《出塞》,彈壓胸中十萬兵」(陸游),這是載抑鬱的家國之情;而陳毅元帥得知林彪葬身異域,大呼「拿酒來!」這是載痛快慶幸之情。



漢族節日多,最大的當推過年,舉凡送灶神,喝守歲酒等都要以酒為必備之物��接著元宵燈節,設酒宴招待,清明掃墓也必須祭酒。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蟲避毒。其他中秋飲桂花酒,重陽飲菊花酒等都是相沿已久的習俗。



另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是無酒不成節。例如蒙古在年三十晚上祭祖,口中唸著祖宗的名字,把酒一盅盅灑向天空地上。然後全家圍爐由晚輩向長輩敬酒,敬酒時必須跪拜,且要把酒喝完才算有禮貌。藏族過年,也是彼此以青稞酒互敬。並用青稞酒、酥酒待客,舉行家宴。



雲南的傣族年節為潑水節。潑水節的來歷是一段與酒有關的傳說:相傳古時傣族人居住的地方有一個魔王,每年都要搶一個傣族姑娘為妻,人們恨之入骨。由於魔王本事大,又有護身秘法,誰也奈何不了他。有一年,這個魔王又搶了一位傣族少女做他的第七個妻子。這個少女非常機智,一面恭維魔王,一面向魔王灌酒,乘機套出魔王最怕人用他的頭髮纏住脖頸的真情。於是,趁魔王酒醉之時,和其他被搶來的姑娘一起動手,用魔王的頭髮纏住魔王的頸,魔王的頭果然掉了,但卻從頭裡噴出火來。為了撲滅魔火和洗淨姑娘身上的血污,人們就潑水。於是,就把清明節後的第七天定為潑水節。



「十觴亦不醉,感子故意長」、「勸君更進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」酒作為迎客送客,好友歡聚,別離時互道珍重,使迎送更加隆重而能表達特殊的情感。



當然民俗中與酒有關的遠不只這些內容,其他如生子有滿月酒、百日酒;生日有生日酒、壽酒;親人團聚有團圓酒;辦喪事有喪酒;代課的迎賓酒、接風酒;送客有餞別酒;求師學藝有拜師酒、出師酒、謝師酒;立功報捷有慶功酒、祝捷酒;按農耕節氣還有春酒、栽秧酒、打穀酒、豐收酒等,以至陪禮、建房上樑等等,人們凡遇有賞心樂事,抑或愁苦悲傷,不由的都會以酒待客,送酒誌賀,借酒寄情。在這裡,酒是溝通、聯繫人際關係的紐帶,是抒發、寄託感情的載體。另外,上面所說以酒為媒介的各種節日文化,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內容,而且,酒在充實家庭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,在穩固中國家庭結構中,也一直起到了凝聚劑的作用。



酒更是靈感的誘發劑。李白的「三杯拂劍舞秋月,忽然高吟涕淚流」,杜甫的『醉裡從為客。詩成覺有神」,韓愈的「所以欲得酒,為文侔真醺」,蘇軾的「文章本天成,飲酒自得之」。「俯仰各有態,得酒待自成」,陸游的「方我吸酒時,江山入胸中。肺肝生崔鬼,吐為長虹」,都是這方面的切身體驗與生動描述。這是由於酒可使人「真」,去平日之偽裝,傾胸中之坦蕩;酒可使人「狂」。情緒昂奮,感情衝動,破思想之禁煙,騁八斗之才思;酒還可使詩人「幻」,奇思妙想,紛至沓來,張想像之羽翼,創瑰麗之詩境。作詩如此,書法繪畫亦如此。「張旭三杯草聖傳,脫帽露頂王公前,揮毫落筆如雲煙」,酒驅湖筆,何等壯麗;「欲得(唐)怕虎畫一幅,須費蘭陵酒千鐘」,酒潑畫幅,不費斟酌。可謂詩畫不離酒,酒為翰墨魂。



當然,常人飲酒,多是因酒象徵歡樂,亦體現哀愁;能排遣寂寞,更能給人撫慰。酒「總是跟灑脫、曠達、絕俗、自悲自損卻又帶有幾分壯烈氣氛聯繫在一起」,從而引起人們的「寄情、認同、欽羨、乃至崇拜」(畢朔望語)。無論是一人淺斟細酌,或摯友閒暇小聚,都能增添生活的情趣,化解內心的鬱積。古代歐洲的把醇酒、美色、武功混為一談,這不是中國人的觀念。

http://www.wine4us.com/Knews_Ch_info.htm

















您說的為了酒而出現的節日,據我所知道的有慕尼黑啤酒節、博酒萊新酒節。





現在全世界到處流行啤酒節,成為通用的商業炒作手法之一。其實,剛開始,啤酒節真正的由來是童話故事裡的結局:「王子和公主終於結婚,舉國歡騰,人民慶祝了七天七夜……」一八一○年十月,巴伐利亞邦王子路德魏易(後來的路德魏易一世)和薩克森邦的泰勒莎公主結婚(所以啤酒節會場Theresienwiese,便是根據公主的芳名)。此後,年年舉行,成為地方傳統,這中間,因戰亂停辦的二十四次,今年剛好慶祝一百七十週年。

http://www.tangben.com/German/03/mbeerjie.htm





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四,是全世界人喝“新酒”的日子。



當年的“新酒”必須統一在這天上市。迄今爲止,全世界已有多達100個國家的人,能在這天同時喝到博若萊新酒。2003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,博若萊新酒首次在中國的上海面市。而剛剛過去的2004年11月新酒上市這天,中國已有多個城市跟世界同步舉辦了新酒節。



當然,最有味道的新酒,一定還是要到博酒萊去品嘗。



每年11月的這天,天才濛濛亮,酒農們便把當年釀的新酒擺放出來,每一款新酒都用鮮花紮起來,酒香花香彌漫在空氣中,隨風飄逸。打扮漂亮的姑娘們載歌載舞,像在跳中國陝北的翻身道琴。這場景容易讓人聯想起裏蓋朗·卡爾通的宮廷畫《酒神》。這幅現珍藏于盧浮宮的名畫,表現的就是法國南方的酒農們喜悅的心情。

http://www.news365.com.cn/wxpd/bhygb/srt/t20050110_356804.htm


來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5031507794調酒威士忌白蘭地葡萄酒啤酒香檳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芝彥乙孫株假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